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856章:大兴儿童漏天机(2/4)


如今远远称不上是大隋首富,但一直往返于丝绸之路,大赚差价,算是大隋极为成功的大商,杨侗也听过他的名字。

“郑使君,这边请。”伤残士兵说道。

“多谢。”现在的郑凤炽地位不如史上那般辉煌,更知道隋军在西域的影响力,以及朝廷对伤残士兵的重视,因此不那么嚣张。

伤残士兵将他带到一个窗口前,只见这个窗口有一道铁栅栏相隔,内外之人可以通过缝隙传递。

郑凤炽似乎比较了解银行(钱庄),他将一张精美的汇票和自己的户籍、印章递了进去,并说道:“我这里是五万贯的汇票,需要换成五万银币。”

“请稍候。”里面的人员查检无误,这才详细将汇票编号和金额记录在册,然后点出银币数目,分别以两个托盘盛放,从下面洞口推了出来,然后又递了一张回执单:“请您确认签收,并仔细盘点钱币,一旦离开柜台,概不负责。另外说明一下,因为您的数额大,我们要收一贯,也就是一枚银币。”

“这我知道。”

郑凤炽仔细看了回执单,确认无误才签下自己的名字,很快,几名随从便在柜台边清点。

不久,郑凤炽的随从已经清点完毕,并分别装进了袋子,五万贯的汇票换了4999银币(除去一枚当费用),折算成现行的十进制,则是五百斤重,哪怕郑凤炽的随从年轻力壮,也提得脸红脖子粗,若是换成铜钱就更加恐怖了。

“银行果然如数支付银币了!而且也确实只收取一贯费用,要是百抽一的话,那就得是五百贯了。”远远观看的商人惊讶道。

“本来我卖了货,要赶回邺城过年的,但遇到大雪封路,担心钱币不安全,那我也干脆汇钱,然后轻装上路好了。”一名商人说道。

伤残军人介绍道:“诸位放心,汇票不但专门写有存钱、取钱地址,还有独立的编号和暗码,别人仿制不了,哪怕是弄丢了,也可以凭借你的身份收发银行查询,然后如数将钱取出,不过需要等上一些时间。”

“我是马邑人,可以汇到马邑吗?”有人问道。

“很抱歉,因为汇票刚开不久,目前只能在洛阳、大兴、邺城、涿郡、太原、江都办理,年后会慢慢普及到各郡。”

“那我在这里存入,可以去太原取钱吗?”

“当然可以的,我们只需填上太原,你就可以去太原取钱,如果我们填涿郡,你可以去涿郡取。”

“多谢。”

“不客气。”

问话的邺城人、马邑人,以及许多有需求的人也纷纷离开,他们见到郑凤炽提走了钱,又比较相信朝廷,都纷纷跑去拿钱换取汇票。

……

这种效果让杨侗很满意,不作多留,便与罗士信、房玄龄默契的离开。

从市署银行出来,走向了正西方的米行。

粮价在这年头是衡量物价的风向标,一旦物价上涨,首先是从粮食开始,所以各市市署每天都要盯着粮食价格,一旦涨幅接近一成,就要向商部汇报,并派人调查。由于大雪封路之故,杨侗现在每天也要关注一二,不过相对于实地查看,则又是另外一种感受。

西市分为一百多种行当,每种行当聚在一起经营,占地最广的米行,足有一条街,计有三多十家米铺,每家米铺都占地极广,主要囤放粮食的仓库,但这只是各家仓库的小部分,主仓需要另外觅地。

或是即将过年的缘故,前来买米的百姓极多,整条大街人潮涌动,每家店铺前都排起了长长队伍。

杨侗随便走进了一家米行观看,发现售粮院子搭起了大棚,里面摆了很多谷筒,上面挂着用木炭写成的粮食名字和当天价格,粟、麦、谷、稻、黍、豆等等,产地不一样,售价也不一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