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13章 相煎何太急(1/4)

甄宓有喜之事可非同寻常,颜良如今也已经三十出头了,只有一女,并无嗣子,虽说这晚点生儿子也没什么不可,但总是越早越好。

此消息最早通过后宅的仆厮们传到了隔壁辛长史家,然后就传得整个相府皆知,再然后整个元氏城的人都知道了此事。

如今颜良在常山的位置坐得相当稳,一手掌握财权,一手打击黑山贼,还大举兴学、屯田、修桥造路,声望如日中天。

而颜良也与其余自命清高的太守、国相不同,并不太喜欢聚众饮宴坐而论道,所以城内上上下下都没什么机会逢迎拍马,眼下国相夫人有喜,还不赶紧表现表现。

其后的几天里,上自辛毗,下至相府小吏,再到常山国内大大小小的士族豪家,尽数前来拜贺。

对于此等正常合理的人情往来,颜良倒也并不反对,光明正大地接受了诸人的拜贺。

颜良贵为两千石大员,实掌一方军政大权,为了符合他的身份,大多数人送来的礼物都十分昂贵,有赤果果的马蹄金,有上好的东珠,有成色上佳的玉器,有华贵的刀剑,有稀有的古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以甄宓需要安静之处休养为名,送上了城外一处上好庄院的地契。

颜良对众人的好意一一致谢,一些地方宿老甚至亲自接见,亲切问候的同时还过问了各家有无优秀子弟荐举等等。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汉代执行荐举制度,虽然颜良如今大搞学校,准备考试选才,但那还需要一段时间,何况他也没打算与当下习俗对着干,考试荐举可互为补充。

这些人都见了,但对于收受礼物一事上颜良却十分谨慎,对于一些乡仪土产大方收下,一些价值较轻的礼金礼物也无妨,但对于贵重的金玉之器一概婉拒。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若是颜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那以后下面的属吏大也可以以此为榜样。

眼下颜良通过时苗、夏侯兰等人大力整肃吏治,自己绝不可以在大是大非上面开倒车。

这一日,颜良刚刚打发走了几个郡中大族宿老,内弟韩高来报,说是建义中郎将陶升请见。

眼下在常山国的文武官员中,大致可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张斐、隗冉、昌琦这等颜良的旧部,若是扩展而言,陈正、卫恂等人也可以归为此类。

第二类是颜良从邺城北上赴任时招揽的人手,如崔琰、刘劭、田灿、张揖、沐并、时苗、沮辉、辛儒等等。

第三类是在常山本地征辟的人手,如张广、夏侯兰、赵霄、公孙寿等人。

第四类是颜良的亲族,比如颜枚、颜贮、颜佑、颜益、颜斐、魏杰、韩高等人。

第五类是袁绍派下来的人,比如辛毗、陶升、赵叡。

这五类人里第一、第四类自然最为可靠,他们一身荣华富贵几乎皆依仗颜良,可以说是荣辱以共。

第二、第三类则不同,大都属于受雇干活,其中有些人因为私谊或者其他原因对颜良十分钦佩,比如张广、田灿、辛儒、沮辉等人,总体上也值得信赖。

至于第五类人则最为微妙,属于“上头派来的”。

辛毗作为常山长史,是颜良的头号佐贰官,权限不小。

不过颜良这段时间与辛毗处得十分融洽,并无什么大的矛盾。

赵叡虽是袁绍派来主持铁官,然而背后有颜良推动促成。

他来到常山后也被好生招待着,如今大多数时间都不待在房山铁官,只是待在元氏城商人们送的豪华宅邸里过逍遥日子。

而建义中郎将陶升的身份实则是三人中最为微妙的,因为辛毗与赵叡不过是秩禄千石,而陶升比二千石,比颜良只低了半级。

且陶升署理屯田事务,是有权征募屯卒的,又带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