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百三八章 吐蕃的诡计!(2/4)

赐、军费国费开支以及大额海外贸易等,并不会在民间流通。

老百姓要花银子,得先去某个“金银交引铺”(金银不必说,交是交子,引是盐引和茶引)换成铜钱才行。史料记载,当时南宋都城临安有一百多个这样的铺子,程英那时所在襄阳,是军事重镇、交通要冲,想来这样的铺子也不会少。

所以冯默风收下银子还得先去兑换,否则逃到乡下地方,没个兑换地方,那就像我们拿着银行卡一样,有钱也买不上一碗面吃,而当时,在临安,一碗粥也不过两文钱,拿10两那么大个银坨子怎么花啊。

南宋都这么麻烦,大唐就更加麻烦。

而且大唐还没有交子,唐朝人花钱主要还是使用通宝。其实在唐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流通的货币,就是一种叫做通宝的铜钱。

当时的通宝都是用金属制造的,所以携带并不是非常的方便。

如果只是日常使用的话,每次出门只需要携带几个到几十个也没有问题,但是万一要经商做买卖的话,很可能需要携带一马车的通宝才可以进行交易。

后来也改变了一下,当时唐朝出品的绢非常的抢手,不仅在国内很值钱,在国外也是贵价货。绢跟铜钱比较起来要轻便得多,那么如果携带绢出门的话肯定比携带铜钱方便很多。

因此当时大唐有不少的商人会把绢当作一种流通货币来使用,毕竟绢的售价在当时并不便宜,完全可以跟金银珠宝的价值相提并论。所以说很多人都愿意接收绢,而且当时市场对于绢的需求量很大,很可能获得的绢转手就可以升值,因此绢用来替代铜钱使用还有升值空间,当时的人都愿意接受。

可是那依旧是用车来装,不减少钱币的数量,这是大唐的钱币政策的一个很大且无法改变的弊端。

现在好了金和银都有了,李战又抛出了一个金银币的制度,相信只要这个制度上马,那么就可以大幅度缓解答应钱币制度的弊端。

“同意...!”李世民笑道:“你上次交上来的上表,朕也给了无忌和玄龄等人看了...都说你这个上表十分的好,这个银监会的负责人,战儿你就接下来吧...!”

不过,让李世民有些讶异的是,李战这个时候却摇头道:“父皇,这个银监会的负责人,儿臣是不行的,太子做才是最合适的。

以后太子要执掌大唐,现在管理银监会,以后也不会抓瞎,也不容易被人所左右。”

李战说完,李世民叹息一声道:“你呀...还是太小心了,就算朕走了,朕相信承乾依旧会以你为尊的。”

李战笑了一下回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一山不容二虎呀,如果父皇真的走了,那儿臣也会离开大唐的。”

第一次,李战在李世民的面前袒露了心声,父子两的对话稍微有些伤感,这让李澄感觉不是滋味,看着父子对望的两人。

李澄出来笑道:“陛下,殿下...这些都还是很久以后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不说这些,来...我让下面的人将金银都给倒进甘露殿,我们一起看看金山银山如何。”

“呵呵...李县公这个提议下,不瞒李县公,朕就是贵为帝王,也没有看过金山和银山...!”

李世民的话,让李澄来了精神道:“那现在就可以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