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49 《自然·能源》文章,尘埃落定(求订阅)(2/5)

本来就有些头疼手里的工作太多,严虎刚好帮忙“减负”了。

而严虎的11工作被抢,就有些伤了,毕竟那个工作可是许秋的第一篇大满贯文章,而且未来这篇文章被引用次数有望破百,可以称得上是一篇代表作。

现在严虎这篇文章,是针对11材料的改进。

或许是出于某种考虑,严虎他们并没有把这种材料的本体称为11,而是按照自己的命名方式进行命名,也就是ff4-2。

改进的主要目的是让11给体材料,与他们开发的2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相匹配。

原先的11是针对于富勒烯体系而设计的,因此是窄带隙、高结晶性的材料,和2材料并不适配。

现在要做的就是提高其禁带宽度,同时降低其分子的结晶性。

严虎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在11中塞入一个双氟取代的苯环(),也就是将给体材料主链的分子结构从“------”变更为“-------”。

基于这个思路,他们一共开发了两种新材料,分别命名为-和-,前者插入的苯环上两个氟原子是邻位取代的,而后者是对位取代的。

结果表明,两种给体材料的禁带宽度均被成功的拉升到1.8电子伏特左右,和2形成互补的光吸收,以及相互匹配的/能级。

不过,基于-和-的电池器件性能有非常大的差异。

-:2的体系,效率可以达到11.3%,而-:2体系的效率仅为6.89%。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严虎他们进行了光源,模拟等分析手段。

和徐正宏那篇文章有些类似,严虎他们认为也是分子构型方面的原因。

-稳定的构型中,两个带有侧链的噻吩单元上的侧链位于同一侧,也就是形成类似于一个“”型的结构,这种分子结构的规整程度不高,材料的结晶性因此受到了抑制。

-稳定的构型中,两个带有侧链的噻吩单元上的侧链位于不同侧,最终形成类似于一个“一”字型的结构,这种分子结构的规整程度很高,材料的结晶性与11相当,属于高结晶性给体材料。

他们整体的故事线,大致是分子结构的细微调整,改变了分子构型,进而改变材料结晶程度,对给受体共混形貌造成影响,最终导致器件性能上的差异。

严虎的这个结论在系列,乃至系列非富勒烯受体中,还是有一定的泛用性的,即这些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更加偏爱结晶性稍差的给体材料。

包括之前学姐的体系,选择便是传统的10;

徐正宏的体系,同时用了10和11,也是前者的性能更好一些。

除了马薇薇、徐正宏、严虎的三篇文章外,其他的工作,就没有太值得注意的了,许秋看了以后收获都不大。

现在很多课题组也开始基于端基,合成类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性能好的,新意高的,或是故事讲得好听的,文章发的就好一些,反之,文章就差一些。

考虑到当下的热度,许秋便到os网站查看了一下自己那篇的文章,发现热点文章、和高被引文章的标识依然存在。

而且现在的实时引用次数已经超过了100次,达到了惊人的117次。

扣除掉自己课题组自引的20多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文章他引数量已经接近100次了,还是非常强的。

这篇工作有很大的几率能够成为千次引用级别的文章,不过估计要等几年,毕竟有机光伏领域的盘子有些小,热度不算高。

要是放在石墨烯之类的热门领域,取得与“开发出材料”相当的学术成果,估计过不了两年就能达到千次引用。

其实,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许秋转行到锂电之类的应用型领域,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