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0章 李丞相的一生,是抢奇观的一生(2/4)

如短痛。

但是,李素内心却很有把握,因为他有后世的经验,所以只要排除了错误选项,他相信那个正确的选项是有条件实施的。

后世沪市开埠,早期也是在沿江入海口直接造港,可维护成本巨高,还阻挡了长江泥沙冲积的进一步自然造地。

最后,当发现所需的深水港越来越深,疏浚深挖成本越来越大,不还是一步到位选择了在舟山群岛造了洋山港?

离开江口百里以外的海岛,不会被江口冲积泥沙淤浅,从而几乎永远不需要疏浚维护,这个优势,是任何直接在河口造港都无法比拟的。

当然,这个“几乎永不”也是要加个限定条件的,比如按照李素所知的地理历史,未来一千年,如果不干预长江河口的疏浚,让土地自然冲击成长,相当于后世沪市市区的大部分地方,都会从海里长出来。

至于历史上明朝以后,后世沪市的面积增长就放缓了,主要是人类活动开始疏浚修海塘了,冲过来的泥土都挖走,土地生长被压制,不过崇明岛却是依然越长越大。

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抑制,李素算过,长江口带来的泥沙,再过三千年也是可以慢慢淤积生长到把舟山群岛最西北端的几个岛屿,也冲成浅海沙滩。到时候,就算是在舟山群岛造深水港,也要考虑把沙子挖走疏浚航道。

不过,那都是公元3000多年后的事儿了,人类活动的历史发展,跟地理地质的推演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所以至少未来三千年里,李素的选择从地理角度来说是正确的。

至于岛上生活成本高一点,李素觉得只要以后海运继续发展、普遍造大船,规模上来了之后,单位重量的运费肯定会下降,岛民的生活成本绝对可以覆盖掉,这块的成本肯定比每年疏浚港口修海塘要低得多。

而且船变大之后,到长江口的船再多开一百多里到岛上,风险也不会大,只要避开台风天。那些四五丈以上长度的内河船,无论是沙船底还是福船底,开到舟山群岛不还是轻轻松松?绝对不会出海难。

而以后四丈以下的小沙船小福船,就彻底淘汰别造了。或者只允许渔民造来打渔,但不是用于航运业。

李素有这个资源和权限,将来把大汉航运业的船只标准统一提高。

航运业从业的船里,最小的也顶格按照运河的通行能力来规划,宽度修到各大运河最窄处二分之一的宽度以下,确保往来船可以在运河里交汇,就没问题。

这样尺寸的船,绝对可以在近海安全驶出离海岸线百里的范围。

而且,李素也正是在把这些细节讨论明白的过程中,隐约理解了历史上唐宋两朝为何要在东海贸易最初的萌芽阶段、在明州(宁波)设置市舶司了——

不就是利用了这地方既离长江口不远,可以服务于长江口的江海转运,同时又没有大江大河冲积淤积,所以不需要常年疏浚深挖航道么。

李素和诸葛亮、周瑜把这些细节商量明白之后,对选址舟山港的设计也就没什么异议了。

一开始还有些幕僚怀着自私之心揣测,以为丞相是为了更好的建设自己的封地,将来让子孙后代在会稽郡的封地收到更多的租税,才非要舍近求远、把海港和船厂从吴郡挪到会稽郡。

毕竟娄县和海盐属于吴郡,而舟山群岛如今几乎是没有行政体系的,只是理论上属于会稽郡句章县(宁波)。

现在,大家才心服口服,知道丞相是有深远的考虑,兼顾了天文地理、做出的最优选择。

不过,把海港造在长江口外一百多里的海岛上,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会对船夫水手的导航产生一定的困难——

对于常年跑海的人而言,有了大致的方向定位之后,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一个一百多里外已知位置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