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六章 总攻开始(2/4)

>

到东汉之后,鼎盛时期为明章之治,根据出土的《敦煌汉简》记载:“人麦二石九斗,直泉二百卅”。

可见东汉鼎盛时期,粮食一石价格也是比较低的,大概六七十钱一石,而且这还是《敦煌汉简》,记载的西凉玉门关一带的物价,若是内地会更低。

而现在随着廉价粮食进入大汉市场,红薯玉米土豆等产量惊人的作物出现之后,粮食价格自然也是水落船跌,一路飞流直下。

最近洛阳的粮食价格已经跌破了十六枚大汉铜宝一石,马上要向着个位数一路俯冲,有接近文景之治的趋势。

所以挖运河的工人工资其实并不高,在粮食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每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是八百到一千大汉铜宝之间,不到一枚银元的样子。

但即便如此,这个收入也已经非常丰厚了。

因为如果把大汉铜宝和五铢钱对等的话,按照《居延汉简》和《九章算术》的记载,当时一名大汉百姓的年收入也仅仅3000-5000钱之间。

而当时的粮价却在100-200钱波动,到桓帝之后,粮价已经开始飙升,往220以上走,汉末的时候,普遍在500钱以上。

也就是说,现在大汉的人工工资远远高于之前平时东汉年代,粮价又远远低于大汉的鼎盛时期。

那么国家要付出的财力以及国力,就是不可想象的,需要强悍的国库支撑才行。

简单一道算术题。

虽然征调的民夫达四五百万,但并不是说这四五百万人天天在挖渠。

只是笼统人数而已,各地每个月上工人数并不固定。

但一年大概人数在一百到两百万之间。

取中间值一百五十万人,而工人平均工资在八九百大汉铜宝。

那么一年下来,国家要付出的财政工资支出就达到了十五亿大汉铜宝,而这种情况要维持三到五年。

因为三到五年内大部分通渠工作会完成,剩下的用人数量会减少,后面五年就按每年十亿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年下来,光工资支出就达到了一百多亿。还不算别的开销,总开销大概在二百亿以上。

并且这还只是修运河的直接支出,还有大量其它支出。

比如运河沿线的大部分青壮都参与到修渠当中,沿途郡县的粮食生产不足。

国家就得从别的地方购买粮食来平抑当地粮价。

还有公务员数量飙升,本来就是采取高薪养廉的政策,每年要支出的工资比以往多出了数倍,国家财政收入大部分都用来支付公务员和修运河的费用。

之前说过,按照记载,东汉和帝时期,正常年份大汉一年的税收大概在200亿钱左右,刨除掉一年所有开支能剩下83亿。

但现在每年财政支出都超过了200亿,甚至接近300亿,财政压力非常大。

而东汉百年羌乱,花费的资金也就二百多亿五铢钱,可正是一场羌乱,几乎把整个东汉的家底掏空。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可以知道如果没有各种经济手段支撑,即便是从日本以及海外运金山银山铜山回来,也不一定能弥补亏空。

所以陈暮采取了很多办法。

如使用合金来减少铜和银的消耗,同时增加大汉铜宝以及大汉银元的产量。

给高级公务员发工资并不是直接用钱,而是大部分用比较珍贵的等值物品取代,比如丝绸、香料、珍珠、玛瑙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