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4章 大学城(2/4)

学生们雨不涂足,暑不暴首。

来自州郡太学生们虽然大多不是穷人,但郡官学相对简陋,进入制度完备的太学后都十分满意,听着郑兴对新政的赞誉,更是感动莫名。

毕竟太学生,确实是王莽改制中的最大受益人,读书人头一次被捧到了最高处。

刘秀倒是清楚自己来太学做什么,先是到了南边的成均馆,他有位同乡兼好友,名唤朱祐,字仲先,早几年入学,如今留在太学做“侍讲”。

刘秀来到成均讲堂外时,朱祐正在给一群太学生上课,他瞧见门外日角大嘴的青年,一眼就认出是刘秀。朱祐年少时常去舂陵刘家,与他们两兄弟太熟了。

“文叔,快进来。”

朱祐也不管规矩,笑着招手让刘秀入内,让他坐在离自己最近的位置上,惹得太学生们纷纷侧目。

而讲到一半,朱祐令众人自行诵读方才教的课,他则坐到了刘秀身边,十分高兴地说道:“文叔啊文叔,前几年伯升与我同来太学时约你一起,你却不肯,如今你是新晋弟子,而我却已是侍讲,还不叫声夫子来听听?”

刘秀笑道:“若仲先肯收我,师事于你又有何不可?”

朱祐忙摆手道:“方才只是玩笑,这太学之中,设了三十位博士。每位博士之下,又有主事八人、高弟八人、侍讲八人。非博士不可私自收徒,我区区一个小侍讲,只偶尔代师长来授业,可没资格教你。”

太学也是等级分明,方才当着新生的面,给王莽大唱赞歌的郑兴是主事,昨天逼着刘秀更名的是高弟,都比朱祐高。

朱祐又表示,他能给刘秀介绍师长。自从王莽上台,太学扩招开始,累计已有一万八百人在此游学,竞争越来越剧烈,往往得走关系才能拜入师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学有六经、分为二十门家学,不知文叔想学哪一种?”

刘秀来时就想好了,毫不犹豫:“我想学《尚书》!”

朱祐道:“莫非是因为当年伯升来长安,学的就是尚书?”

确实有这原因,刘縯虽然在五六年前就混了个太学生名额,心思却全在结交豪杰上,花重金求人抄来的尚书也扔在家里,倒是刘秀监督奴婢干农活时无聊,翻过几遍。

他来太学,也不单纯是为了学经,亦有见世面、知朝政、广交游的目的,选一个自己有基础的经术,能省很多精力。

除此之外,刘秀还觉得,学尚书,能明仁君治民之道,明贤臣事君之理,在兄长一心想做大事的前提下,学了或能有裨益。

“欲学古文?今文?”

朱祐道:“古文尚书乃是今朝显学,由国师公之徒作为博士,年终射策时多有中者。”

“吾不好古文。”

刘秀摇头,他现在对国师公刘歆师徒是绕着走,哪还愿意去凑热闹。

朱祐又道:“今文有《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三家,文叔且挑一个。”

刘秀表示随便:“仲先与哪家熟悉,便荐我过去。”

最终朱祐替刘秀找到了教授《欧阳尚书》的博士,庐江人许翁,字子威。

等到刘秀去给许子威送束脩那天,正好刮大风,才出门他就感受到了一阵寒意,不由紧了紧身上的裘服,打了个哆嗦。

“这北方,真是冷!”

他的家乡南阳隶属荆州,气候温暖,哪似北国常安,一入冬寒风像是刀子般割肉,入夜后,屋里必须烧着火才能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