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383.谁是太阳(2/4)


在这种出使的场合,韩歆生怕不符合规矩,失了使臣的体面。要不是桓谭答应的快,恐怕他就拦住了不让演奏。现在又生怕桓谭奏出他那些山野小调来,让人听了笑话。

桓谭本来兴致盎然,但看到韩歆一脸严正,忽然觉得有些泄气,抚住琴弦,两手一起,果然是一板一眼的雅乐。

满殿的大臣本来都借着酒放松了许多,听了这雅正之乐,又不得不端正了坐姿,收回了笑容,正襟危坐,好像在朝堂上讨论什么国家大事一样。

这宴会的气氛一下子全变了。

而桓谭本人因为本不喜欢雅乐,弹起来兴致也不高,这雅乐在他手里也显得有气无力,死气沉沉。

还没等一曲弹完,皇帝已挥手叫停,说道:“这些曲子朕平日听得多了,今日宴饮之时,不必拘礼。桓卿远道而来,定有新鲜的曲调让朕欣赏,不拘什么民间小调,只管奏来。”

刘钰常听小班登禀报,知道这是一个民间音乐爱好者,就在等待召见的半个月里,他已经做了几首放牛小调。

如今这个世界,对他来说简直是音乐荒漠,平时听的全是雅乐,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好不容易见个民间作曲家,怎么也得让他弄点有风味的小调来听听。

桓谭一听民间小调,立刻来了精神,哪还顾得上韩歆瞪他?两手一转,叮叮咚咚,欢快诙谐的乐曲立即流淌而出。

音乐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欢乐的音乐让殿内众人都高兴起来,有人和着音乐节拍,用筷子一下一下敲击着案上的漆器。

一曲弹罢,皇帝大声道:“好曲!”于是众臣纷纷喝采。整个大殿中只有韩歆还沉着脸,与周围气氛格格不入。

桓谭来了精神,又连弹两首,一首刈麦,一首牧曲,都是民间俗曲,将整个宴会气氛推向高潮。

皇帝道:“桓卿,你的乐曲虽好,可是乐音还稍嫌单调,若是再丰富一些就好了。”

桓谭有点意外,“陛下于乐道有兴趣?外臣斗胆,可否请陛下指点一二?”

皇帝道:“乐只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不够丰富。朕治天下尚需辅臣,各司官员亦有辅吏,独五音无辅,可乎?以朕之见,在角、徵之间,加个辅音,为两音差之一半,在羽音之后,再加一个辅音,亦取正音之一半。易五音为五正二辅共七音,则乐曲之变化将增长数倍。”

桓谭听了这话,先沉默了一会儿,忽地又挥手下去,一首新曲琤琤琮琮地倾泻而出。曲调完全不同于方才的乐曲,从头至尾轻柔明快,让人听起来像回到家中一样舒适。

刘钰精神一振,卧槽,这调儿跟现代歌曲很像了啊!颇有点吉它弹唱式的民谣风,但是却比那些民谣更加悦耳,曲调简直优美极了。听了这曲子,刘钰都有点想自己在魔都的蜗居了。

不得不说,古人的艺术水准就是高。

一曲弹罢,大殿一阵沉默,随后有人说道:“真是美仑美奂啊!”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说的便是此乐吧!”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今闻此曲,吾与圣人同感。”

忽地有人叹道:“这曲子,真叫人想念长安的家啊!”

这评价顿时引起无数共鸣,众人都被桓谭的乐曲带到情境之中,起了思乡之念,就连旁边的韩歆都忘了守不守礼之事,微不可察地叹了口气。

桓谭起身离席,拜下,说道:“这首思乡曲外臣写了一年多,改了数遍,却总是不能称意,今日听陛下一言,如同醍醐灌顶,亦如梦中惊醒,再奏此曲,加入陛下所说的辅音,果然大称心怀。陛下于乐道如此精通,令臣钦佩之至。”

皇帝来了一句标准答案,“雕虫小技,何足挂齿!”不就是12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