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九二章郑森还是一个孩子(三更)(2/3)

会无视全旭的话,只能拼命训练,炮兵每天三发炮弹的射击任务是家常便饭,火铳手,每天至少要打十五发子弹,至于海军陆战旅,每天早、中、晚,一天三次十公里武装越野。

他们越打越兴奋,越打越凶猛,其实冲杀最猛的并不是海军陆战队,他们还是按照陆战操典,有板有眼,按部就班。可是那丰州民兵的民兵,则没有这么多忌讳。

丰州民兵,不是论是漕运工人出身,还是流寇出身,他们都是见过血的,也知道这个时候,如果不冲锋,不多捞几颗人头,他们就会后悔死的。

要知道,一颗首级就五两银子,五两银子可以买一头小牛,或者花六到八两银子买一头壮牛,这些被包围的郑氏步兵,一颗首级可以换一头小牛,这种事情哪里找去?

被他们围住的郑氏步兵,顷刻之间就变成了被挑在枪尖上挥舞的血浆和肉块。郑氏步兵们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完全没了章法。

只想着逃,离沈湖镇越远越好,离全家军越远越好!

在郑芝龙最先冲锋的时候,他身边还有上万人马,可是随着冲锋的持续,他身边的人数在快速下降,从七八千人,再到八九千百,现在他身边已经不足一百人了。

当然,这些人并不是被全家军射杀一空,大部分其实已经逃跑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着拼命。

只不过,想跑可没有那么容易,袁宗第与李彦庆带着两个团的骑兵已经加入了战场,溃兵面对成规模的骑兵,那简直就是在送菜。

袁宗第和李彦庆所部就像见了血的狼群一样咬着海盗和雇佣军主力穷追不舍,那些落在后面的小股部队他们咬住一支便吃掉一支,弩射刀砍之下,通通变成一地死尸,如果敌人的实力较为强劲,一时半刻吃不掉。

不要紧,全家军的炮兵马上就到,在大平原上,已经丧失了斗志的敌人人数再多,对于全家军而言也只是一次冲锋的事情。如果一次冲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再来一次,反正落在后面就意味着死亡!

郑氏的真正崩溃,还是从郑芝龙死亡的那一瞬间开始,他被不知道谁射中的一枚七点六二毫米口径的子弹远距离击中太阳穴,一枪毙命。

七点六二毫米口径的子弹是海军陆战旅的通用子弹,五六半用这种子弹,五六冲也是用这种子弹,五六班用机枪也是用这种子弹,但是,无论是五六半,还是五六冲,如果在二三百米之内击中人的头盖骨,那就是进去一个小洞,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拳头大的血窟窿。

通过现场的情况查看,这枚子弹至少在四百米之外击中的郑芝龙,但是,无论是五六冲,还是五六半,四百米的距离,想击中太阳穴,那太难了。

当全旭进入沈湖镇,探望受伤的百姓和民兵时,全家军士兵抬着郑芝龙的尸体来到全旭面前。

望着郑芝龙的尸体,全旭有点无语。

在明末,其实郑芝龙很想小说里的男主角。

一路开挂,一路逆袭,从普通翻译人员,成为四海之王,拥有强兵四万余人,战船三千余艘,挂总兵官印,督一省军务。

在大明,郑芝龙其实已经做到了人臣的巅峰,关键是,他是一个拿着小说主角剧本开挂的人,郑芝龙的家庭应该不算大富大贵,他父亲是泉州府的一个小吏。属于地头蛇,小康之家在十八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家里没有生计来源,他只好带着自己两个已经不小的弟弟去投奔在澳门的舅舅黄珵,谋一条生路。

在澳门最开始的过程应该不是很好,在郑芝龙自己撰写的《石井本宗族谱序》中写道:“芝龙不肖,浪迹江湖时,发尚被面”。

后来,他在澳门时候认了一个义父,这位义父是一个葡萄牙传教士兼商人,教给了他很多海上军事,医疗,科技,贸易方面的知识,待他如同亲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