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4章 费而隐(2/3)

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一般人也都可以知道和理解,但道的高深境界,就算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人虽然不像圣人那么贤明,但也可以按照这道去做,但要做到极致的话,就是圣人可能也达不到……

但这只是最简单的理解,做文章自然不能这么的浅显,得抓住一个重点来突出。

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其实带入现代人的“浪费”、“费用”就知道了,费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都有它的作用。

隐,这个字就好理解了,在任何空间和时间,都看不到摸不到便是叫做隐,这就显得有些玄乎了。

君子之道费而隐,便是说君子之道无处不在又无法触摸,有点类似于佛教的无所在无所不在,但这是儒家答辩,自然是不能用佛教的思想去解题。

不过解这种题你不能单看一句话,破题,你得联系上下文,这上文指的是整个《中庸》,在《中庸》开篇中便是有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第一句话,就是为下面的内容给定性了,就跟领导开会一样,先给事情定个调,接下来围绕着这件事情的所有讨论和方案,都是在这个调之下。

想透了这些,易云提笔迅速写下:,匹夫之道在于性,君子之道在于修,方能穷近于道。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这话的意思是说,这个世间的道理,比如一些基本的道,如饥思食,渴思饮,寒思衣,倦思睡,都是以本性为准则,然而君子之道,在于修身,修人文,修正义,只有这样才能接近那真正的道。

主旨点明了,接下来就是阐释了,而在易云奋笔疾书的时候,在他左侧的张楚同样也是刚刚破题,此刻开始提笔。

“道之体,可见而不可触焉,夫其道之始于夫妇,方准四海,而极于天地,君子求索莫能离焉。”

张楚的破题就是那种很标准的破题文字,把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重新给总结了一下。

杨连就站在易云和张楚的中间,也都看到了两人的破题,当看到张楚写出破题之文时,心里微微一叹,这场比试张楚输了。

如果从文字段落上来说,张楚明显更胜一筹,但易云在破题上面却是要比张楚巧妙的多,承接了《中庸》一书的开头,单是这一点就已经是胜出了。

“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许先生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作弊呢,易云是有真才实学的。”

杨连心中有着惭愧之色,绝对自己误会了许先生,易云以往藏拙了,而因为许先生的到来,易云才不再藏拙。

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其实可以理解,易云是怕自己会爱才心切,想要收他为徒,到时候又不好拒绝,所以索性藏拙。

读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学启蒙阶段,而入学启蒙的老师便是读书人的第一位老师,也叫做蒙师,而第二阶段便是教学问的老师,也叫做业师,最后一位便是参加科举考试时候遇到的那一届科考官,被称之为座师。

从相处的时间来说,那自然是蒙师和业师最亲近,但一般被学子们提的最多的还是座师,没办法,读书人的志向是什么,考取功名,才华治世。

能不能考上功名,是科考官说了算,而能够担任科考官的,那都是朝堂的一方大佬,拜大佬为师,在朝堂的路也就好走,这叫大树底下好乘凉。

杨连误会易云藏拙的原因是怕自己要收他为徒,当他的业师,到时候他不好拒绝。

因为除此之外确实是没有好的解释了,魂穿这种事情,哪怕是在离朝,依然是天方夜谭一样的事情。

胜负已分,杨连目光便是从易云和张楚身上挪开,开始去看其他学生的文章了,当然,看了张楚和易云的之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