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七章 波澜(二)(2/3)

喂饼的家伙,真的想不出要如何挽救?

联邦在本土和新控制的区域,迅速进行全面的舆论引导,同时建立“临时区”、“基本区”。

这种分区策略,说白了就是一种隔离。

完成改造、又复合标准的人,晋升到基本区(相当于本土);不符合的人,就永远生活在临时区。

通过这种筛选,隔绝那些劣币的进入。

甚至联邦已经决定,生活在临时区的人,将不具备孩子的抚养权,所有的孩子,统一送学园都市生活教育。

等这些人老去,临时区就可以撤销。

目前美洲各地,根据临时民事管理中心的规划,预计将设立15个临时区,用于安置所谓的“临时公民”。

联邦会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提供再教育、提供一些工作、一些技能培训。

如果还是不能改变,仍然死性不改,那就真的只能放弃了。

对于外界的质疑和舆论,联邦内部却风轻云淡,因为现在优势在联邦,不趁现在改变,以后会更加麻烦。

比如在俾斯麦城向北大约60公里左右,就被划出一片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临时安置区。

不到一个月时间里面,超过173万人,被安置在该区域,这些人的工作非常简单,北美洲生态环境修复。

北风临时安置区。

13城,这里以前的名字叫“布瓦瑟万”,曾经这里到处都是枫树林、松树林和林间草地。

只是被火山灰、极端低温的轮番摧残后,很多动植物都死亡了。

一只50人的生态修复小队,正在忙碌着。

只是这些工作起来,有些不情不愿,甚至一边翻土,一边用粗俗不堪的言语抱怨着。

但是考虑到,一旦没有信用点,就买不到东西,可能被直接饿死,他们却不得不选择屈服。

毕竟临时区内,可没有救济站之类,联邦已经提供了大把工作,又有技能培训、再就业之类,还找不到工作,那就真的没有必要抢救了。

说不会技能之类,那扫大街、清洁工作,和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工作,总不能不会吧?

就比如这些生态修复小队,偷懒和磨洋工都可以,但是上面的监控机器人,会记录这一切,反正到时候是按劳发信用点的。

临时区的管理人员不会强迫工作,反正一切全凭自愿,饿不饿死也全凭自愿、愿不愿意学习同样如此。

一切的配套设施,这里和基本区没有太多区别,关键是愿不愿意去改变自己。

初期被安置过来的人,正在迅速分化着,一部分醒悟过来,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学习新知识;一部分得过且过,工资只要够生活即可,他们通常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各自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未来。

随着被筛选出来的人员,不断填充到各个临时区内,整个美洲的社会彻底变成两个世界。

另一边。

被晾了几个月的露西亚,终于选择了屈服,只要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