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326(2/2)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

叶绿素有多种,例如叶绿素a、b、c和d,以及细菌叶绿素和绿菌属叶绿素等,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高等植物中的叶绿素a和b两种。

而其结构共同特点是结构中包括四个吡咯构成的卟啉环,四个吡咯与金属镁元素结合。

那么剩下的问题来了,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该怎么理解呢?

水克火,火克金都好理解,之前就提到,水因以有较高热导性和比热,所以可以作为“载热体”,也可以作为灭热体。

灭热体的原理是根据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这个过程中,水将火的热能传递走了,那么火也就无法再继续产生热能,因为他也不是永动机。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涉及热现象领域内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反映了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

表述为: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和对物体所作的功的总和。

即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其推广和本质就是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表达式为△=+。

该定律经过迈尔、焦耳(等多位物理学家验证。

在十九世纪中期,在长期生产实践和大量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它才以科学定律的形式被确立起来。

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和对物体所作的功的总和,表达式为△=+。

系统在绝热状态时,功只取决于系统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的能量,和过程无关。

孤立系统的能量永远守恒。

系统经过绝热循环,其所做的功为零,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即不消耗能量做功的机械)。

19世纪初,由于蒸汽机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热和功的关系,对蒸汽机“出力”作出理论上的分析,所以热与机械功的相互转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埃瓦特对煤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和由此提供的“机械动力”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建立了定量联系。

丹麦工程师和物理学家柯尔丁对热、功之间的关系也作过研究。

他从事过摩擦生热的实验,1843年丹麦皇家科学院对他的论文签署了如下的批语“柯尔丁的这篇论文的主要思想是由于摩擦、阻力、压力等造成的机械作用的损失,引起了物体内部的如热、电以及类似的动作,它们皆与损失的力成正比。”

俄国的赫斯在更早就从化学的研究得到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

第074章预告能量守恒原理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