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14章 董卓渡河受挫(2/3)

兄弟两人也一直明争暗斗不怎么和睦。

徐荣击败张邈一系的鲍信、曹操、卫兹,击败袁术一系的孙坚,袁绍都不会有任何感觉,甚至巴不得他们兵马折损殆尽,如此一来,袁绍就成了整个联盟的无可置疑的老大。

事实还就是如此,若没有董虎的出现,董卓退入关中后,战略上就已经舍弃了河南尹,舍弃了关中之外的整个天下,董卓迁都之后,河南尹就空了,因为是二月迁都,河南尹各县还有无数麦子可以供应数万大军征战一年,还能打荥阳、梁东、孟津、阳人、中牟五场大战,可雒阳毕竟是空了,没有百姓耕种提供粮食辎重,董卓无论如何的大胜,最后都要让出整个河南尹,都要缩入关中之地,如此一来,整个天下就成了“无政府”状态,谁的兵马够多,谁就会在诸侯争霸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三国》里,曹操好像把袁绍贬的一文不值,事实上他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但凡明眼人看到董卓迁都后,就应该知道董卓已经放弃了潼关之外的所有地方,就已经放弃了整个天下,精明的诸侯们就应该知道,他们的敌人已经不是董卓了,而是他们自己,只有他们自己才是未来群雄逐鹿的最大竞争对手!这也是为何,曹操战败之后跑去酸枣县,期望说服袁绍等人全力攻打雒阳而被拒绝的主要原因。

董卓既然已经明确放弃关中之外的天下,再攻打董卓也没了太大的意义,反而还要冒着自己遭受重创的危险,让自己丧失了争霸天下的资本,他人就愿意出兵全力一战了吗?

荥阳之战时,袁绍躲在背后;梁东之战,没有任何人在东线、北线进行侧翼牵制徐荣;孟津、阳人之战,袁绍同样躲在背后,至于中牟之战……酸枣联盟已经解散,是牛辅与朱儁的战争。

五场大战,袁绍自始至终都躲在背后,实力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也或许正因他的实力、威望皆没有遭受到重创,冀州牧韩馥才轻而易举的让出了整个冀州。

可这一切都是《三国》的轨迹,在董虎的出现后,情况发生了改变,董虎有明显的霸占雒阳不走迹象,也就是说,董卓即便退入了关中,董虎也要与各路诸侯在中原争霸天下。

董卓若放弃了整个天下,董卓自然而然就不再是各路诸侯们最大的敌人,可董虎野心勃勃,不愿意放弃河南尹地盘,而且还从陈留郡、南阳郡抓人补充强行迁都造成的人口损失,如此一来,董虎就成了所有人最大的敌人,各路诸侯就必须将他干掉或赶走。

董虎的野心成了各路诸侯最大的威胁,原本不应该光着膀子下场的袁绍,也不得不下场与他拼命,结果却遭遇到了大败,虽然其余各路诸侯一起倒了霉,可袁绍也没了《三国》时那样的一家独大局面,而且还因为他是盟主缘故,威望反而比他人折损的更多。

本不该光着膀子下场拼命的袁绍,在董虎威胁到了所有人时,下场拼命了,结果却惨败而归,在董卓决心要打一场孟津之战时,他也不得不再一次光着膀子拼命,只有获胜一场,他才能挽回自身声誉,而这就已经与《三国》的孟津之战有了很大的不同。

董虎领千骑向西回返凉州,董卓领三万大军向东前往雒阳,欲要打一场董卓vs袁绍、王匡的孟津之战。

率先发难的是袁绍,毫不犹豫砍杀了朝廷派出的“五人谈判团”所有人,等到董卓进入雒阳后,所有脑袋也全都摆放在了阴沉着脸的董卓面前。

董卓意外伤了儿子的性命,心下本就窝着一股难以发泄的怒火,看到袁绍率先送来战书,那他哪里还能忍得住怒火,想也未想,立即命令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吕布轮番对孟津发动了渡河强攻,结果……一连十日损兵折将却连过河都不能。

一连十日强攻,兵马折损了数千,董卓也逐渐冷静了下来……

“主公,末将以为,当调董部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