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23章 回返昌邑……(2/3)

、兖州的老头,连豫州、徐州、冀州的名望老头也在大冬天跑到了昌邑,甚至连都察院御史中丞蔡邕、刑部尚书秦开都带着人跑了过来,在昌邑公开审理数百个家族密谋刺杀董虎、贪墨救济粮食、殴打分地百姓致使伤人性命事件。

董虎离开了昌邑县后,九月时,董厚突然动手逮捕了数百个家族儿郎,其中还有不少人是投靠到刘妍身上的家族,一时间青兖各家族恐慌,临近的豫州、冀州、徐州也闹的人心惶惶,但这也不至于这么多名望老头跑到昌邑,甚至连长安也惊动了,而且听说,襄阳朝廷也派了使者,更有传言说,史侯刘辩更是亲自向昌邑赶来……

董厚抓人,就算豫、冀、徐各家族恐慌,那也应该拿出钱粮支持朱儁、袁绍、陶谦募兵与凉州军干仗,而不应该全往昌邑跑,难道就不怕董虎把他们全抓起来砍脑袋?

原因就在于董厚抓了人后,要用律法手段公开审理数百大小家族,而且还学着河东郡那样的“陪审团”样式,可不就让无数老头跑过来了么?

从九月时,刘妍就带着一大帮老头在公堂上与董厚争吵,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审理,一个案子又牵扯到不少人,审理的进度很慢,参加争吵的人也越来越多……

自九月时,董虎就得知了这些屁事,但他并不想太过插手,有些麻烦看似麻烦,但也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朝廷,与各路诸侯竞争法治建设,所以他并不准备插手,任由事情越弄越大。

兖州水运网发达,几乎每一个郡国都可以用河流连接起来,救济粮发放也极为顺利,很短时间内就稳住了局势,入冬后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百姓也就整日叨咕起昌邑内公开审理的事情来。

百姓积极参与讨论,董虎认为这是件好事,可若有人胡乱散播谣言,那就不同了,本来还只是一些家族联合犯罪事情,这些审理还没有结束呢,锦衣卫又开始满世界抓捕散播谣言的人,也更加招惹了刘妍的不满……

事情越闹越大,而且河北“三分天下”局面已成,董虎也就带着数千骑开始回返。

自济南国、济北国、东平国一路返回山阳郡,沿途没有急行军,而是走走停停,看一看这几个月里徐荣治理的兖州情况,顺便寻来当地锦衣卫百户、千户,该嘉奖的嘉奖,该训斥的训斥,之后又坐在县衙内,当着百姓的面对造谣生事的家伙进行判决,由当地锦衣卫监督看管,打扫大街上积雪,帮助百姓修葺破旧房屋,在街道边修建公共厕所,挨家挨户宣传卫生的重要性……

恶意造谣的,一律罚役三个月,没人敢在董虎面前喊冤叫屈,只能老老实实服役三个月。

谣言口口相传,想要真正捋清脉络,想要在短时间内查到源头极为困难,也肯定有一些人是被冤屈了的,但他的惩罚也较轻,只要保证不会冻死饿死,只要惩罚在开春时结束,不影响春种就行,而且也可以在百姓之中建立起官府的威望。

官府张贴通告,百姓情愿相信谣言也不愿意相信官府,这说明官府的威望不够,除了加大宣传,进一步掌握话语权外,适当的打击行为也必不可少。

青州、兖州……包括一开始的凉州、并州、司隶校尉部等等,官吏大多都出自军中长使和幼军培养的年轻官吏,一开始时经验不足,或者太过生硬,很容易将百姓当成军队管理,以至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会慢慢转好。

这个时代的人丁较少,一个上县的人丁也就五万左右,中县人丁两三万,下县仅有三两千人,这是一个县的人丁,不是指县城内常驻人口,治理一县民政的县令与后世的村长差不多,治理难度并不是很大,若一年后考核真的不及格,只要不是触犯了“贪墨、草菅人命”两条,往往都会被送到董虎身边,重新在长使(参谋)团或幼军中学习、历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