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32章 诸葛亮的北伐只是一场虚幻的梦(2/3)

而拿下关中平原,看似战略上高瞻远瞩,现实却很难实现,凉州羌不是益州郡的孟获,就算是孟获,那也是七擒七纵,而羌人与大汉朝打了几百年,造反的次数可比益州蛮多了去。

益州蛮是山地步兵,羌人是山地骑兵,羌人打不过就逃,川蜀步卒想追上四条腿的骑兵基本上没戏,在川蜀山岭间可以设计抓住孟获,在黄土沟壑丘陵,步兵想围歼骑兵却难之又难,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凉州经历过北宫伯玉、烧当老王、韩遂、马腾反复折腾,凉州成了荒凉之地,一旦羌人造反奔逃,诸葛亮连追杀都不能,沿途根本没有获得补给的可能。

羌人造反,没有什么恩义可言,有利益时,呼啦啦造反,没有利益时,干掉头领直接投降朝廷,偏偏朝廷还没有法子,凉州到处都是羌人,若不允许投降,那就还得继续干仗。

可诸葛亮能给凉州羌人什么好处?从川蜀运粮给羌人吃喝?还是能给羌人休养生息的安定?或是将关中肥沃平原送给羌人?

什么都给不了,一开始时,凉州人会呼啦啦跑到诸葛亮面前哭穷,会投靠,原因并不复杂,曹操在凉州屯田是“四六”分成,即屯田兵占六成,官府占四成,比中原屯田兵的“五五”分成好一些,可凉州土地贫瘠,屯田兵不仅种地还要打仗,依照凉州人的性子自然是不愿的,诸葛亮跑到凉州后,自然也有很多人开城投降。

关键是,诸葛亮能给凉州人什么?诸葛亮难道就不会在凉州屯田吗?凉州被韩遂、马腾祸祸了二十年,人丁大量死去,蜀汉与曹魏在蜀道内可以是数万兵力的厮杀,可一旦战争扩大化,分别在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渭水道、陇山道,甚至在整个凉州厮杀,战争一旦四面开花,曹魏可以从中原抽调二十万、三十万兵力,蜀汉能抽调多少兵力?

如此庞大的战争,需要多少钱粮消耗?凉州一旦进行这样的战争,屯田的分成也就没了任何意义,所有收获都要全部充入军中,全部用于战争,就凉州人的性子,不造诸葛亮的反才怪了呢!

大汉朝强势,强势打杀凉州羌的法子用过,招抚安抚的法子也用过,大汉朝几百年来能人志士无数,偏偏没能解决羌人造反的问题,诸葛亮又有什么本事,屁个利益不给凉州人,仅凭“汉室”大旗就可以让凉州人老老实实当替死鬼打手?

这不是扯淡吗?

董虎认为,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唯一法子就是率先拿下关中,关中百姓与中原百姓的性子差不多,而且还是汉朝影响了四百年的司隶校尉部,一旦拿下了关中平原,诸葛亮用汉室大义收拢民心还是容易的,远比性子超现实的凉州人强了太多。

关键是,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并不好走!

董虎认为,若诸葛亮不能从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杀入关中,不能在关中正面击败曹魏兵马,北伐就只是一场空,至于借助凉州力量……不过是他一厢情愿而已。

而现在,朝廷连一丝可能性都无。

董虎在凉州采用的是府兵+屯田养兵政策,五百亩田养一个兵,为了进一步减轻百姓负担,兵卒自身也有军屯田、自养田,对百姓自身的负担很轻,再加上“借一还一”借贷政策,大力开办学堂教育,造反的羌人脑门上还留有“董”字印记……

种种措施下,朝廷想高举“中兴汉室”大旗收拢凉州民心,那是扯淡。

凉州不能借力,内阁六部又搬到了长安,又是同样的低赋养民政策,川蜀想进入关中平原也没了可能……

荀彧开口“汉中郡”后,董虎就知道汉朝的历史结束了,若说之前他还给了朝廷一丝希望,而现在,刘协亲手把最后一丝希望掐灭了,至于荀彧话语里的隐意,以益州夺取整个江南,继而夺取天下……这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