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56 金殿传胪(二合一加长)(2/5)

科进士,简直都惊呆了。

号称天下文人宗师的大司氏,居然反转过来向沈忆宸行礼,这得多大的排面才能做到如此?

“大司氏还望莫为难晚生,真不敢当。”

沈忆宸都有些无奈了,他一直知道李时勉的性格耿直无比,嫌少变通。

当年李时勉入仕还是个小官的时候,面对明成祖朱棣这等猛人迁都京师的想法,就敢洋洋洒洒写了十来条谏言反驳,为此还吃了一年牢饭。

对于这番经历李时勉毫不在乎,等到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又开始作死上疏。并且皇帝宣他殿前问话了,还是强硬无比一点不认怂,当朝跟皇帝开始对喷!

以明仁宗的宽厚性格都忍不住,气的叫御前侍卫拿金瓜锤他,这一顿揍打断了三根肋骨。

按理说这么惨了,李时勉该低调些了吧?

答案是生命不息,硬刚皇帝不止,李时勉很好的继承了文人的战斗风范。

面对再下一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依旧强硬直言。只不过当年他一条亲近太子的建议,某种意义上帮了朱瞻基,所以宣德一朝就没太为难,并且还官复原职了。

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可能是年纪大了,加上身为国子监祭酒主管教育,不太接触时政。李时勉低调了许多,至少没有再出现什么硬刚皇帝的事情。

但是不硬刚皇帝了,骨子里面的强硬耿直依旧还在,于是就发生了得罪王振的事情……

可能说李时勉的一生,就是抗争的一生。

不过刚归刚,李时勉的学识品行,还是受到了朝臣跟国子监学子的尊敬。

正统十二年致仕回乡,朝臣跟国子监学子足足有接近三千人为他践行,这等规模档次很多一品大员都不可得。

也算是对于他大司氏身份,最好的认可了。

望着沈忆宸再三推辞,李时勉也明白以自己的身份跟人望,继续行礼道谢下去,恐怕会造成反面效果。

于是没有再坚持,收回手道:“会元郎年纪轻轻却高风亮节,老夫深感钦佩。”

“今日沈会元来到国子监领取进士巾服,按理老夫当尽地主之谊好好道谢一番。不过考虑到明日金殿传胪马虎不得,只能遗憾作罢了。”

“来日若有时间,老夫期望能邀会元郎到国子监讲学一场,不知可否如愿?”

国子监讲学?

听到这几个字出来,全场可谓是一片哗然。

要知道国子监讲学可不是后世大学那种,随随便便请个讲师过来高谈阔论一番,什么牛牛马马只要有点小名气都能上。

古代国子监的讲学分两种,其一是自己上去讲,要达到这个标准非当朝大儒宗师不可得。

沈忆宸就算目前高中会元,也只能代表他在应试科举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钻研儒家经典有所成就。

更何况沈忆宸过于年轻资历不够,登堂讲经论道的话,很难让人信服。

其二就是皇帝视察国子监,会安排国子监的官员讲学一场,类似于御前讲席。这种对于学识成就要求低一些,不过对于内容限制却很严格,人员安排主导权就在国子监祭酒的手中。

正统九年,也就是去年,朱祁镇视察京师国子监,李时勉为他讲解了《尚书》。因为讲得透彻清楚,让皇帝很高兴,赏赐了许多奖励。

如若不是李时勉年纪大了上疏请辞,恐怕还有升迁之喜。

由此可见,国子监讲学无论是哪一种,对于沈忆宸声望跟仕途的帮助都无比巨大。

李时勉这番举动,简直就是帮沈忆宸搭建青云梯,如何能不让在场众新科进士震惊?

“大司氏,晚生才疏学浅,恐担当不起……”

说实话,听到国子监讲学这种好事,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