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 二(2/9)

皇帝即阼,谒高庙”。三、文帝葬后,“太子即位于高庙”(注:两句引文均见卷一○《孝文本纪》。)。此处惠帝所谒者为“太上皇庙”而非高庙是由于此时高帝初崩尚未立庙,“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可证。因此,司马迁将“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十一字载于“己巳”日之后,时序错乱。

其次,惠帝即位之初很可能以亲身经历就接受群臣的建请而立太子。刘邦在汉王二年彭城大败逃难时巧得刘盈后就立他为太子;当年他只有五岁。(注:事见卷八《高祖本纪》。)这也说明刘邦早已认识立太子的重要性。而且,如前所述,他临终前由于坚信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性而放弃废吕后的念头,因此也应会交代惠帝即位后就立太子。此外,年轻的代王在被拥立为皇帝后,群臣也在第四个月就为他立太子。(注:卷一○《孝文本纪》载文帝元年正月立太子。)这些事实与叔孙通谏诤太子不能废之言——“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都表明,汉初君臣记取了秦始皇未立太子而致帝国崩灭的教训,对皇位继承问题极为重视。最后,吕后死后齐王起兵的说词“高后……擅废高帝所立”(注:卷五二《齐悼惠王世家》。),证明被吕后废杀的皇帝,也就是惠帝太子,是奉高帝之命而立的。时间当在惠帝即位之初。

第三,惠帝即位时虽仅十六岁,但却应已生子。王鸣盛指出:“古者,王子、诸侯皆年十二而冠,冠而生子”(注:王鸣盛还指出,汉初皇帝的冠礼未依古制没有定期是由于“汉初经典残阙,天子冠礼无明文”。见《汉书补注·惠帝纪》“三月甲子皇帝冠”下引。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惠帝虽然二十岁才行冠礼,但未必二十岁才生子。下引文帝之例,可为佐证。);这是说汉前男子12岁时已经具有生育能力,与汉时和现代男子没有明显差异。其次,惠帝是能生育的,被吕后废杀的皇帝是他的儿子。这两点学界并无疑义。再者,他的弟弟文帝为代王时在12岁左右就生子,(注:《汉书·外戚传上》载:文帝生于汉王四年,即公元前203年;景帝生于惠帝七年,即公元前188年。《史记·孝景本纪》载:景帝之前,还有三个代王王后所生之子。依此推算,文帝应于十二岁就开始生育。)进一步说明当时刘氏诸侯王为了继承问题在有生育力时即生育。皇太子的地位远比诸侯重要,应当也是如此。依此推算,惠帝太子被立时可能是三四岁。

第四,“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的记述,动词“至”字前无主词,文法错乱,文意不通。而且,如前所述,“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十一字时序错乱。笔者认为,这十一字应与“己巳,立太子”五字对调;对调后,文法、时序及史实尽皆通顺!这显然是司马迁的错乱之笔,意在隐讳吕后与高帝的矛盾,隐讳惠帝为了太子与皇后的废立而与其母所发生的冲突。

总之,张皇后“详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之事应属子虚乌有。惠帝太子早她四年而被立。他扬言报仇时年约十四五岁,正值“将壮未壮”、血气方刚、不识时务的叛逆期。吕后听到他扬言报仇确实应当感到害怕,因为处处与她作对的亲生子惠帝即位时也不过十六岁。因此,吕后废杀他也就不是郭嵩焘所认为不合理之事。因此,司马迁写“帝壮”是合理的,引述帝言“我未壮”也是合理的。因此,班固删改“后”、“己巳,立太子”与删除“帝壮”,表明他不了解司马迁的错乱之笔。

六、张皇后为何无子?

卷四九《外戚世家》载“吕太后以重亲故”立惠帝亲姊之女张氏为皇后,“欲其生子万方,终无子”。夫妻无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生育能力上的、基因上的或情感上的。无论如何,现存史书找不到直接相关记载。笔者认为,她是政治人物,无子之因可能是政治与社会上的,也就是说,基于政治与社会规范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