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一个民族的摇篮:周原(2/2)

。这些,基本都是儒家思想的源头。

农耕让周人的生活相对安定。一边是生活起居安定,一边是殷鉴不远,于是,周公居安思危,开始琢磨礼乐事宜。礼就是尊卑有分,等级有别,老幼有尊,上下有序;土地的分封,权益的分配,权位的继承等,都要按照一定的礼仪法度来进行。作为礼的体现之一,周朝有青铜礼器,不同等级之人使用不同的礼器。原为炊具的鼎,后来成为最显赫的礼器,“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这一独特的“藏礼于器”的方式,把一个社会的等级和秩序具体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单有礼,会显得冷漠乏味,于是需要乐来调剂。周公的乐是配合舞蹈的,有“象”舞的乐,“酌”舞的乐等。不知道那些舞蹈是什么样子,配合舞蹈的歌曲又有着怎样的旋律,我想象,应该是十分的雍容美妙:既有威仪,又有柔姿;变化有方,和谐有度。

周公亲自实践了自己的礼乐思想。摄政六年后,他就还政成王,谨守君臣之礼。周公吐脯,生动体现了他身居高位却依然克谨克谦的品性。他所制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和他的思想,奠定了以汉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观念根基。农耕劳作和居安思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古老的农作物种子,年复一年地被播撒。土地和种子的灵与肉,也反过来沉淀于中华民族的dna里。

儒家的“礼”虽有着它的种种局限性,也已经进入中国历史的博物馆,但是它作为护卫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整体和谐的力道之一,却有它的历史价值和功勋在。从这个角度说,假如当年的孔子没有竭力推行“克己复礼”,恐怕也不配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工程师”。周公的思想和实践,被孔子和孟子所继承发扬,最终形成了仁义礼忠恕等一整套儒家的思想和观念,熏陶出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无数家国英雄,仁人志士。

回望我们祖先的摇篮血迹之地——周原,如今她依然姣好,沉静而庄严地处立在渭水之滨。她青铜古色,绿禾青葱,龟陶累累,流水依依……即便是那仅存的夯土地基,也在无声地叙说着一个民族的故事,展现着她的隐忍、智慧,胆识和勇气,揭示着一个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海纳百川、辉煌接灿烂的秘密。

------题外话------

原载《侨报》文学时代,收入作者散文集《我来自你谜一样的故事》,见美国南方出版社网及亚马逊网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