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七章 射策(中)(3/4)

讨论,不得窥视他人考卷,不得越坐与他人换写,想要方便需向监考请示,由其陪伴如厕等。

接着宋忠又宣布考试内容,尽管学子们早就已经知晓,但在考前还是有必要再详细说一遍。

第一场《贴经》,即将需要考的经文遮住若干字,考生根据前后经文补充句子,将所缺的字正确填写,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填空题。《帖经》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孝经》各十贴,总计六十贴,答对三十为合格,四十以上为乙,五十以上为甲。

《五经》《孝经》乃大汉士子从小熟读之书,又入学校专研多年,不说倒背如流,那也是滚瓜烂熟了。何况答对一半即可通过,这一关总体来说并不算难,主要是为筛掉不学无术之徒。

宋忠讲完,随即公布第一题,宋忠将一块木板悬挂于讲台之上,木板上书:“世之不显,厥犹翼翼。”空一行。之后书:“王国克生,维周之桢。”再空一行。

台下掾史们第一时间抄之于竹简,而后奔走传告诸考生。

马良年十六,是此次射策最小的考生之一,原本心里还颇为紧张,不过听到“世之不显,厥犹翼翼”八字,心下立时大定,挥笔写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此题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愿众多优秀人才,生于此王国,无疑是表达求贤之心,用这首诗作为射策第一题,再合适不过。

宋忠不久后又挂上第二块木牌,出自《诗经·小雅·正月》,此诗批评君主亲小人,远贤臣,行暴政,显然是意有所指。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诗经》十贴陆续公布,接着是《尚书》《礼记》……

与考生们想像的不同,考题堪称包罗万象,却极少涉及生僻字,令不少提前有所准备的考生大失所望,一番努力全做了无用功。

这是刘景特别叮嘱宋忠等人的,他不希望射策选出来的人,是一群只知咬文嚼字的书生。

六十道考题看似不多,然而当公布《孝经》第十贴,也就是最后一道题目时,已是午后晡时,整场考试,共耗时四个时辰有余,直令考生们身心俱疲。

杨仪将考卷交给监考,转身离开考场,步履依旧从容。

似《贴经》这种程度的考试,对他来说全无半点难度,闭着眼睛都能轻松过关。甚至明日的《试义》,他也全不放在心上。

射策前两场考试,说白了,不过是一道门槛,只有跨过这道门槛,才有资格面见刘景。

对于像杨仪这样的才俊,前面都是走过场,由刘景本人亲自出题对策,才算是真正的考验。

何谓对策?

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杨仪为人自视甚高,他认为自己尽管名声比不上庞统、习祯,才能却不输半分。

庞统以旧交投奔刘景,即拜为左司马,随侍左右,参谋大计,杨仪自知无法与之相比。

习祯也参加了此次射策,哪怕两人交情不俗,杨仪亦暗生计较之心,此番定要压过习祯一头,使刘景知道荆襄不止有庞统、习祯,还有他杨仪。若能对策夺魁,那就更好了,不过以杨仪之骄傲,也认为希望不大。

杨仪才出考场,就看到族弟杨颙正与习祯、马良等人交谈。

杨仪加快脚步来到几人面前,环视一圈,目光最终落到马良身上,问道:“季常考得如何?”

马良腼腆一笑,回道:“考题比我想的要简单不少,过关应该不难,明天的《试义》就不好说了,十有八九通过不了。”

习祯道:“《试义》考五经,却也不必博通五经,通一经即合格,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