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四章 小楼一夜听秋雨(下)(3/4)

曲乐声声,连不大懂这些东西的楚风都不得不承认,李师师不论是唱曲还是舞艺,都是极好的。大概是雅俗共赏的那种,让人觉得赏心悦目的事情,不论是徽宗这样的老手还是楚风这种俗人,都可以欣赏到自己所认知的美的。这大概也就是美学的最高境界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曲乐声中,楚风将这幅改造过的《****椿果熟来禽图》完成了,并在画卷的右上方提了一首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秋雨,深巷明朝卖桂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飞雪可到家。

这是陆游陆放翁的《临安春雨初霁》,其中“春”“杏花”“清明”三个词语被楚风改掉了,以应和如今的节气,以及画卷中所蕴含的味道。

诗中既然写着“闲作草”三个字,楚风就不好依旧用之前蔡襄的行楷来书写,苏轼《京酒帖》的书意也未免厚重了些,与诗作的味道不符的,所以他思付了一下,用王羲之《得示帖》的笔意书写出来。

王羲之的《得示帖》,后世流传着的是双钩法填色的拓本,虽说这些的拓本未免会缺少一些形神上的东西,但楚风偶尔临习一番,依旧觉得颇有意境的。只是他临习的次数不多,用来偏偏外行或许还不错,在徽宗面前若是打肿脸充胖子,必定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好在他本身也没有那样的打算,只换了一根笔沾墨而书。

徽宗在一旁闲适的瞧着,这时候见楚风换笔,心里自然有数,好奇的站起身来走到楚风身边,看他又作出了什么样有趣的诗词来。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呵,楚郎这是如何生出这番感慨的?一番世态炎凉,难不成是因为何君昊的事情么?”徽宗瞧着,倒也没有觉察出什么深沉到不可翻覆的苦痛之意,只当做是少年乍然间遇到挫折之后的感慨,笑着打趣一句。

只是到了楚风写下“小楼一夜听秋雨,深巷明朝卖桂花”后,徽宗就不免怔了怔,不再多言一句,反而屏气凝神着,仿佛体会到了整首诗中那等清丽、婉约,却又带着一种淡淡忧伤的滋味。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徽宗轻声念到这里,不禁抬头看了一眼桌子上的茶盏,想着之前李师师分茶的姿态曼妙,以及画卷上行草的随意与慵懒,只觉得意境几位相符,不由暗暗点了点头。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飞雪可到家。”

最终落到这一句,思乡之情从最初的浅淡变得愈发浓厚,直至最后的点明,彷如层层叠叠的渔歌唱晚,又像是琵琶曲子里的百转千回。这种浅斟低唱的回旋滋味,就像是能够铭刻在人们骨子里似的,明明清清淡淡,却又毫无办法驱散开了……

楚风收笔,退后到一旁,安静侍立。

徽宗仔仔细细的看了整幅画卷,一双眼睛又在诗作上盘旋良久,终究发出一声叹息。

“好一句‘小楼一夜听秋雨,深巷明朝卖桂花’,这等冲淡清丽,颇有韦苏州之风骨的。而且这幅画……”徽宗微笑了一下,看向楚风,“我不得不承认,从我的认知来看,你如果当时在画科考试之上,能够展露出这样的功底、布局、意境的话,山水科的第二名必定是非你莫属了。榜首恐怕还是不行的……其他的年头或许还有些可能,可是今年那一位,叫做楚才是吧?倒也挺巧的,竟然和你是一个本家么?他的那幅画你是否也看了?那种格局的布置,信手拈来一般,根本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能够画出那样画作的人物,才是真正在丹青上登堂入室的人物了。当然,楚郎你自己也无须着急,这种事情总是急不得的。需要时间慢慢的历练,相比那一位楚才也练习的十分辛苦,没有十多年的功力很难达到的……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