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关于汉长安城布局的研究(1/3)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主要力量的考古工作者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进一步勘察,解决或有助于澄清汉长安城遗址中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遗址的布局,北宫的位置,少府官署,武库设置,以及东市和西市存在的一些疑问。自然科学工作者也参与了勘测工作,在现代科学手段的帮助下,原有的某些结论也更为准确。其成果主要是:

第一,对长安城的主要道路以及分布状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八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长度和宽度不等,最长的安门大街5400米,最短的洛门大街800米,宽度在45—56米之间,但结构基本相同,每条大街上各有两条排水沟将其分为并行的三股道,此即班固《西都赋》所说的“披三条之广路”。考古学家对勘察的道路和文献记载的长安大街也进行了对应,即香室街—清明门大街,藁街—直城门大街或横门大街,华阳街—横门大街(或雍门大街或厨城门大街),章台街—未央宫内大街。通常认为汉长安城门实行人与车辆分开的一门三道,即中间为车道,左右为人行道。但长安城宣平等四座城门的各自三个门道中均有车辙痕迹。看来成说是值得怀疑的。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载《考古》2003年第7期。

以下论点主要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载《考古》2000年第7期;董鸿闻等:《汉长安城遗址测绘研究获得的新信息》,载《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刘庆柱:《古代帝陵与都城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第二章,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城内道路将长安城分为11个区。大多数区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1.1个区中,宫殿占5个区,东市和西市各占1个区,里居占4个区。而在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营建桂宫和明光宫以前,长安中的里有6个区。

第三,未央宫椒房殿遗址是目前惟一进行考古发掘的中国古代皇**殿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其结构与皇帝大朝的前殿一样,由正寝和燕寝两部分组成。

第四,少府的主体建筑为大型殿堂,由南北排列的两座宫殿组成。此外还有庭院和仓储建筑。武库有七座库址,库房墙体宽厚。

第五,汉以前尚无按比例关系营筑的宫城与郭城,至少没有明显规律可循。汉长安城周长25700米,未央宫周长8800米,都城与宫城周长之比约3:1,是目前所知最早按此比例关系建造的宫城与都城。东汉和北魏洛阳承袭了这个比例,反映了西汉都城营建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关于北宫的位置一直不甚清楚。在厨城门大街以东、安门大街以西、雍门大街以南、直门大街以北发现一座汉代长方形宫城遗址。周长(4660米)与《三辅黄图》的记载十分接近。推测这个宫城就是北宫。

第七,据文献记载,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群中有明堂、辟雍。汉长安城明堂是目前中国考古学发现时代最早的明堂遗址。遗址周围有圜水沟。汉魏洛阳城和北魏平城明堂、辟雍都建于城南。反映了汉代明堂建筑的影响。西汉长安城礼制建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是基本沿用秦旧制的高、惠、文、景时期;第二期是致力于确立西汉王朝礼制的武、昭、宣时期,此时阴阳五行观念开始影响都城的礼制建筑分布;第三期是元帝至新莽时期,此时最终奠定以后历代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