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中国铜铸币时代的通货膨胀(2/2)

魏、吴的本钱。而这种钱币,后来逐渐减重,到诸葛亮死时,一枚值百钱的重量已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到后主投降前后,则更是减到原来的二十分之一!这是一种大面额加减重的双重贬值。与此同时,孙权在嘉禾五年铸造当五百大泉,后又铸当千、当二千,直至当五千的大钱,面额不断上升,价值却逐渐下降,人民不堪其苦。这种扩大铜钱面额的办法,使钱币成倍地贬值,比铜钱减重的膨胀速度要快得多,后果更加严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货币流通中多见的现象。

三、降低钱币金属成色,改变金属成分。

铜钱是一种价值量低微的非贵重金属铸币,其币材特征决定其价值受到含铜量、铜资源稀缺程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铸币的金属材料中,减少铜的比重,增加廉价金属比重,甚至直接用铁、铅等低值金属代替铜来铸造钱币,从而巧妙地降低钱币的实际价值。由于它的名义价值大大高于实际价值,因此同样造成货币贬值,引起通货膨胀。隋唐以后,冶金工艺有了长足进步,铜钱铸造的成色问题也愈来愈为人们所注意。唐朝时,开元钱含铜量约在百分之八十三以上,而宋时的天禧钱,则有百分之六十五左右。而徽宗时蔡京当政,三次强行推行“夹锡钱”和“夹锡铁钱”。一枚夹锡铜钱含铜量只有百分之五十七左右,钱体总重不过三钱,却规定当一般铜钱二枚使用。结果造成物价上涨数倍。连宋徽宗也不得不承认,“夹锡钱之患,甚于当十钱。”铁钱的出现,更加速了钱币的贬值。南朝梁武帝大规模铸造铁钱,引起了通货膨胀。

从我国各个朝代历史来着,铜钱贬值、膨胀的发生,大都是在大规模的战争、灾荒、统治阶级挥霍浪费、财政极度匮乏时期。除了由于物资匮乏而引起商品粮与通货量之间的严重不平衡这个重要原因之外,更多的时候是统治阶级出于弥补财政、掳夺人民、聚敛财富的需要,人为的制造采取发行不足值铜钱等多种办法来扩大收入,弥补开支。一旦这种铜钱发行过多,就会冲击市场,引起物价上涨。

[参考文献]

1、汪冰聪:《封建王朝衰落的前奏曲——试论中国历史上铜铸币通货膨胀》,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月.

2、赵宁夫、蒋金波:《通货膨胀不是纸币特有的经济现象》,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

3、许树信:《我国古代铜钱与通货膨胀》,《中国钱币》,1984年2月赵宁夫,蒋金波:《通货膨胀不是纸币特有的经济现象》,《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

起点.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